這二篇文章作者為林育飛先生,他在學院學拳年餘。這二篇文章是根據鍾師上課的內容再加上他本人的體會所寫成,很值得學拳的同好參考。
第一篇 太極拳之鍛煉
一般的太極拳書藉,都說不清太極拳到底是什麼回事,總在前人的章句中東引西注,乍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當窮其原理時,卻陷於茫茫其然,似是而非,玄之又玄的困境。因此,真正懂得太極之秘的高士少之又少。為什麼太極拳如此神秘莫測呢?我認為原因有二:
一:文化上的成因。中國文字的特點是自由性較大,用此種文字寫出來的意思,遂比較籠統。試以《論語》為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如斯夫這三個字就非常籠統,它沒有說出流水”逝”的形態、性質、聲響,而需憑讀者在腦內以想像補充。從文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想像力的延伸,便構成了一種美感,使人有回味的空間。所以,中國字天生就是詩性的文字。但缺點便是不太精密,不像西方文字那樣,字與字之間的關係有介係詞、冠詞等連接起來,意思明確,合乎邏輯。所以,以文言寫成的拳經拳歌,不利於闡解釋太極拳這種講求一絲不苟的學問。
二: 武者的因素。古代的社會,讀書人都忙於科舉,學武是農閒鍛練或走鏢當兵的事,也就是說,學武的人一般文化程度不高。而太極拳卻脫胎於道家的哲學,處處表現出道家的以柔制剛、周複往返、無為不爭、順勢為之的思想。要瞭解道家的文化,沒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和細細思考,是難以探其要意的。也許這就是學太極拳的人多如牛毛,而能入門的卻少之又少的緣故吧。當中雖有一些天資聰穎者,如楊露蟬等,可惜礙于文化不高,難以述出個中要義。據說楊露蟬教子,一個苦得想要自殺,另一個逼得想逃,可見宗師的武功雖無敵,教授的方法卻很粗糙。
其實太極拳跟其他運動一樣並不神秘,問題只出在原理的解釋上,而不是太極拳本身。我們現在改以科學化的分析,便可瞭解太極拳的神妙。一般運動和外家拳所鍛練的,是外在的肌肉,它們的力量和爆發力,就在於外在肌肉的品質。但一些需要準確度的運動,比如球類運動,便需要用到內在的肌肉。當然,如果向著同一點揮拳,日子有功,也可以練到一些內在肌肉,但主要還是以外在的肌肉為主。而太極拳的特點,就是以鍛煉內在的肌肉為要務。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強調去練內在的肌肉呢?理由如下:
一:準確性。正如剛才提到的,球類運動都需要內在肌肉的運作,因為球類要求準確的落點。外在的肌肉只負起力量的生成,但要把力量適當地傳遞到某一點上,使擊出的球準確地落到目標,便雖要內在肌肉的協助。肢體運用的準確性在書法和繪畫上的作用尤為明顯,我們很容易瞭解王羲之的筆法美在何處,但未經書法練習的人,縱然有很高的鑒賞能力,卻未能書出同樣的線條,這正是內在肌肉不夠發達之故。武術亦然,準確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保護性。內在肌肉的位置,就長在骨頭和骨頭之間,當內在肌肉長成後,就如一片保護膜一樣,把骨頭包裹起來,使之在受到沖激時,有個緩衝,減輕震盪帶來的傷害,並且骨骼不容易移位。
三:靈活性。太極拳的招式中,有很多比較困難的動作和刁鑽的角度,都是依靠內在肌肉去完成。所以內在肌肉練出來後,動作才會靈活自如,可從任意的角度攻擊對方,反之對方的攻擊,又可以順勢的滑開。
太極拳的練習就是要把身體變成一個轉動的球體。這個滾動的球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整體的大球體,另一種是分散於身體各部份的小球體。所有的運動都是練習整體性,以拳擊為例,拳手首先後腿往地一撐、轉腰、轉肩、揮拳,這種由腳至腰至肩至拳的連貫動作,就是整體性的,因為惟此才有最大的爆發力。再留意排球和網球運動員發球時的姿勢,這種整體性的形象就更清楚不過了。太極拳也著重整體性,並且更全面,靈活性更高。因為其他運動的鍛練是局部性的,而太極拳的練習則是全個身體,並且使用了內在的肌肉,身體各部份環環相扣,形成了立體圓的柔體,當敵人的拳攻擊過來時,瞬間就推動了我們的太極球體,他的拳反被我們”包容”起來,出不了威力。練成了太極的柔體已經很不錯了,在推手時對方已經不能奈何我們,但此時還沒有攻擊的能力。當我們這個柔體的立體圓越練越小,使之分散至全身各部位都形成一個個小球體後,剛體也就出來了。
根據牛頓的力學原理,力就是品質乘以速度,所以外家拳需要鍛練肌肉的強度,在攻擊時則需要距離去加速。太極與之分別的是,太極拳是先”接納”了對方的力量,對方的手臂不會無限的長,當他的拳頭去到端點時,也就是他的力盡之處。此時我們和對方已經是身挨著身了,對方沒有空間去發力,但我們卻可以分散的球體連續的進攻。這就是小球體的妙用,因為球體是小的,它的軸心和圓周相對較小,所以太極拳能在極短的距離內發勁。遊身劈掌這招就是以雙臂作為幾個不同軸心的球體,迅速向對方連續攻擊。一般來說,外家拳在受到攻擊時,一是伸拳相擋,一是揮手撥開,或者是後退逃避。而太極拳則會先把攻擊吸入柔體,再以剛體的小球反擊,說時遲那時快,實戰時柔體和剛體是同時運作的,快得對手沒有回防的能力。這就是太極拳的特性,拳架的設計,正是為了練出整體的大球和各個分散的小球,只要細細的練上三、五年,內在的肌肉就可練成了。這是沒有捷徑的,思想的境界可以”頓悟”而得,但物質的建構卻只能用笨功夫反復練習了。
最後,內在的肌肉是如何練成的呢?根據”供應取決於需求”的經濟定律,要使肌肉發達,便要多使用肌肉,使之受”需求”,營養便會 “供應”進去生長更多細胞。但在初學太極拳的階段,內在的肌肉還沒形成,何有鍛練之言呢?這需要先瞭解骨骼的結構,骨骼和骨骼之間不是拴在一齊的,若然我們就甭想活動了。骨與骨之間有一定的空隙,骨頭與骨頭相對地左右、前後來回運動時,便會刺激起空隙間的肌肉,這正是我們渴望的內在的肌肉。明乎此,就可知道為什麼太極拳在練習時,動作這麼慢,招式的要求嚴謹的道理了。因為一定要在放鬆外部肌肉的情況下,才可以使骨骼作最大的活動,有效地刺激內部肌肉的生長。這情況就如有人抱著你雙腿,你就沒有活動的空間可言了。所以,外部的肌肉越是崩緊,骨骼受到的壓力就越大,越不自由,長期處於肌肉緊張的情況下,更會導致關節炎。拳書上說的”打開關節” ,其實就是骨骼間的內在肌肉長成了,使關節在形態上看起來好像分開了,靈活度就更高了。
太極是整體的運動,肌肉、筋、骨骼、內臟都能得到練習。內在肌肉練出來後,血管增多,人體的循環系統會更完善;在放鬆的狀態下,身體的重量必然附在骨骼之上,久之骨骼的密度必然增強;在練習拳架的同時,其實也在慢慢地按摩內臟,內臟也會變得更健康。所以,太極拳的確是中國文化中,最為寶貴的精粹。他把哲學融入武學之中,在練武時,我們又反向從拳理悟到哲學。另外,初學者知道這原理後,亦不必太刻意去追求內在肌肉的長成。因為開始時你的內在肌肉還沒練出來,所以你還是需要依賴外部肌肉去支撐,所以有種放鬆不了的感覺。但放鬆與否是相對的,當你的內在肌肉慢慢成形了,對外部肌肉的依賴就會減少,放鬆的感覺就出來了。在初學階段緊張是必然的,不必過於在意,惟有下苦功,才能成大功。
第二篇 比較松與緊的優劣
太極拳第一要點是”放鬆”,因為在放鬆的狀態下,骨骼和內臟才能得到最大的鍛煉。但有朋友問:”但是如果我加重壓於身,肌肉不能承受,自然要分攤給骨骼,這樣不是也可以練骨骼嗎?”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瞭解身體的供養(氧)機制。
癱瘓臥床的病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別人幫他翻翻身,按摩一下肌肉。因為他沒有活動的能力,肌肉長期處於靜止的狀態,久之肌肉的細胞就會壞死,所以癱瘓病人需要外力幫他刺激肌肉。宇航員逗留太空工作後,骨質密度會大量流失,因為太空沒有重力,不需骨骼去支撐身體的重量。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當身體某個部份沒有被利用時,血液便不會流進去,慢慢地這部份的細胞便會因缺氧而自滅。
朋友的問題,其實和舉重運動員的情況是很相似的。舉重就是用肌肉和骨骼去承受巨大的壓力,所以舉重運動員的肌肉非常發達,腰椎的骨質密度亦比平常人高。但健康是要看整體的,光是骨質高這一個指標並不代表身體就強壯了。舉重運動員幾乎毫不例外地都患上關節炎和骨質增生(骨刺)等毛病,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長期對關節施加壓力,時間一長,關節處的軟骨便會被磨損,於是骨與骨之間便失去了撞擊力的緩衝地帶,”硬碰硬”的結果就會引至痛楚。由此可見,舉重是一項自殘身體的運動,甚至有人要求奧運會取消舉重的賽事。
舉重雖然在某程度上增加骨質密度,但卻是一種很笨拙的方法,事倍而功半,我們先看以下的資料再解釋:
心臟輸出:6公斤/分鐘 心臟輸出:18公斤/分鐘
心跳頻率:70次/分鐘 心跳頻率:160次/分鐘
高低血壓:120/80毫米汞柱 高低血壓:150/80 毫米汞柱
休息時各器官的相對血流量 運動時各器官的相對血流量
14% 膽 6%
15% 胃/大腸/小腸…… 3%
11% 肺 11%
7% 手 30%
6% 脾 1%
20% 腎 3%
7% 腳 30%
6% 肝 1%
3% 心肌 9%
5% 骨 3%
15% 肌肉 150%
6% 皮膚 24%
14% 腦 14%
8% 其他 8%
100% 小計 232%
從上述資料見到,當身體運動時,雖然心跳加快,供血量增多,但主要是供給肌肉,其他器官的血液流量反而比平常更少。而骨頭的供血,則從休息時的5%降至3%,由此可見舉重對骨質的幫助不是直接的,而是運動過後才開始的。另外,運動中的振盪和壓力,會使骨骼產生細微的裂紋,這時候破骨細胞就會出動,清除有裂縫的部位,之後芽骨細胞才出動修補。情況就像泥水匠先把有裂痕的外牆錘開,再塗上新的水泥。所以如果長時間運動而不注重休息,細胞來不及去修補,這樣骨質不僅不會增加,反會減少。舉重這種高強度壓力的運動,必定使骨骼表面因受壓而出現裂縫,於是破骨細胞和芽骨細胞便忙於修修補補,效率如何自是不言而喻。
太極是全身放鬆的運動,為何反而會使骨骼強健呢?太極拳的放鬆,是肌肉的放鬆,當肌肉放鬆時,全身的重量(肌肉和器官等)必定落在骨骼上,肌肉越是不用力,骨骼承受的負荷便越大。根據”供應取決於需求”的原則,經絡便會把血液運送至骨骼。而且因為肌肉完全放鬆了,就不會跟骨骼”搶”資源,骨骼的供血量比平常更多,超過5%。太極拳的練習是緩慢和流暢的,所以不會對骨骼產生撞擊力,身體的重量對於骨骼的壓力,亦必定是骨骼可以承受的,所以不會使骨骼表面出現裂紋,省下了修修補補一番白忙的工夫,亦不會發生關節炎和骨刺這些毛病。由此可見,對骨骼的鍛煉,沒有比太極更好的練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