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和其他拳術的差異?

摘自《縱橫太極》鍾文淵著

在「再論太極規格-同心圓」一文中已有討論清楚太極學習的層次,這裡再以不同的角度來討論。「用力」是我們的習性,如果以房屋結構來比喻,一般未習功夫者的的結構可以說是不穩固的。這時為了強化結構,我們就會去學功夫。如果學習的是外家拳,那就是在舊結構上做強化工程,強化各個關節的緊密度,以求最大的爆發力,在基礎結構上補強當然能達強化的目標,而且做這樣的工程比較省時省力,所以常可以看見苦練外家拳者,若是沒有練錯,少則一年,多則三年就可收效。

而太極拳則採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太極拳採用是把舊結構拆除,重建鋼骨結構的方式,這個方式雖好,但費時費力且舊結構拆不完全是不能重建新結構的。拆除舊結構要有方法;重建也要有方法所以比較麻煩。或有人問:那若如此,整修就好了,何以苦心費力拆結構?這當然是各有利弊的,整修的方式雖好,但畢竟內部是舊的結構,除非當初整修時的師傅功夫一流,否則時間久了、年歲大了,結構問題就再出現了,所以許多練外家拳者到老時功夫就退了,毛病也多了。而採用拆除重建的方式,如果真能重建鋼骨結構,則愈老愈強,老當益壯啊!。

年輕人的結構尚好,會傾向於整修強化;年長者結構已弱,整修可能太吃力,會傾向於重建,這也就是為何外家拳年輕人練的比較多,而太極拳以年長者多的緣故。

對於太極拳而言,採用的模式是要掃除舊有的用”力”習性。初期的掃除應是不成問題,但到了深層的用力習性,要去除就有相當的困難了。舉個例子來說:拆除一個舊房子,要把牆壁打掉很容易,但到了拆除最後的樑柱時,就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工程了,因為樑柱是最堅固且根深地固的。也就是說隱藏在肌肉深底的用力習性是非常難破除的。

而這時也是學太極拳者最大的考驗之時,因為牆壁已拆除,代表用力的格體己去除,但新的結構體又尚未成形,所以進入這一個層次的太極拳學者會覺得一無所有,無力去對抗用力量的人,又沒有足夠柔化的功夫去對付用力量的人,這會很讓人灰心。這時老師的地位就相當重要了,他要不斷的鼓勵學習者堅持下去,用耐心及毅力去渡過這一段尷尬期。有很多的學習者在進入這一段空窗期時,因為受不了這麼長期的無奈,就走回頭路,將力量重新佈滿身體或乾脆改學外家拳了,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可惜的事,或許再跨一步就入太極之門了,但終究功虧一簣了。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