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思太極拳教授法 _ 摘自《武林》雜志2005年第12期
作者:吳汝華
當今研究太極拳者很多,打開網站,到處都是,有些也寫得很好。但研究太極拳教授法的人少見,我是從事這個項目的研究者,當然不是研究套路或動作的教授,那些不用我研究,能教外家拳的,能教體操的,甚至於能教跳舞的人,會打太極拳就都會教,我說的是另類的研究。
在推廣太極拳的路途上,好心犯下嚴重過錯的人士除了楊公澄甫之外,恩師顧留馨先生也算上一個。
顧師當年除了在太極界頗有名望, 同時也是個很受共產黨器重的人士,毛澤東的妻子江青學太極拳,是向顧師學的。學習期間江青問顧師有否要求,顧師請江青轉達:請毛澤東主席提倡人民學太極拳!江答應後,毛在一次談話中提到了此事。當年毛澤東的說話是不得了的大事,於是全國上下都開始推廣極拳,師資嚴重不足,高速度培養,三個月出一大批,馬上再投入教學,這些學生再學個三至六個月再出來做教師,就這樣,會太極拳的人是越來越多,太極拳的真正的內容全掏空了,就剩下一張皮了。顧師向我說到此事時,是一臉的無奈!
以上這種情況後來也發生在香港了。沙士之後,香港也出現了高速度培養太極拳教練的荒謬情形,把本來還好的太極界一下子也推入了萬劫不復的狀態。擁有太極拳教練證書的人士比比皆是,好像交付幾千元就可學一套拳加上一張證書,就可在某些機構內某得一個職位,其中絕大部份教練員連太極拳的最最起碼的道理都是不知道的。指望他們能教出懂太極拳的人,那當然比緣木求魚還難得。
在太極拳的各類比賽中,大部份也是用外家拳的要求在挑選勝手,如架子盤得低,腿踢得高等等,本人看到過董英傑先生的網上拳架,董老的功夫如何,相信老一輩行家決不敢輕視的。看他的拳,老先生已達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了。但如果去參加比賽,董老恐怕什麼牌都拿不到的。這樣的拳,評判都未必看得懂。但我堅信在這些比賽的選手中間絕少有人有董老的功夫。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所以即使世界上練太極拳的人再多, 太極拳也進不了奧運的比賽。連太極拳的推手比賽也是進不了。反觀柔道、空手道,跆拳道都能進入了,因為現在的太極拳成了非驢非馬的東西,讓人不知該如何評價才好?如果不重新改變對太極拳的觀念,太極項目想進入奧運恐怕要等中國成世界上第一富國的時候,或許到時候錢也能買到一些東西。
太極拳是內家拳,少林拳是外家拳,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分別:外家拳是從外面開始,內家拳是從裡面開始,說得淺一些,如把太極拳比喻成一棵樹,先要有一粒種子,然後發芽,生長,而不是先造一棵假樹,然後想在外形上修改修改,就能把它變成真樹,這種行為基本上是不會成功的。所以學太極拳的人絕大部份都不成功,成功者都是放啟了原本的那棵假樹,自已重新去設法制造土壤,產生種子,再讓種子發芽等等,所以這棵樹就是真的樹,這棵樹的樣子自然也和以前的假樹不一樣了,所以太極拳有不同的派別,主要就在於外形的不同,內在其實是一樣的。 但後人不知,看到哪一派出了一個高人,就去學哪一派的拳招拳形,所以只要他不從內學,他就注定了這一輩子不會成功的!如果太極拳可以從外往內練,那和少林拳還有什麼不一樣?
太極是無極中產生的,假如鬆透的身體是無極,太極就是從鬆透的身體內產生的。用一粒種子做比喻,鬆透的身體就像是土壤,但還不夠,身體鬆了,還必須要有空間,否則種子沒地方生長。身體鬆了,並有些空間產生了,種子就有了生長的機會,所以太極拳要求一個人的身體不但鬆,還要空,只是鬆不空,不會有運轉的可能。就像有了空間,空氣能流通,然後就會產生風一樣。風的威力如何不必我說,美國被一場風吹得不能招架。
這樣說並不是說太極拳不應該學拳架,拳架是一個揉、搓、磨骨、肉、筋的方法,但這是要在明白道理後去做才行,否決依樣劃葫蘆,是肯定不行的。
所以作為教師與其教學生一套拳,不如教學生一個鬆透身體的方法,但可憐的很,許多教師自已也不知道該如何鬆,即使鬆了,也沒想過如何令學生鬆。所以楊澄甫最出色的弟子鄭曼青曾說過楊公當年曾每天對著學生說幾百個鬆,後來還是他自已有一次發夢夢到兩個手臂斷了,體會到了鬆的境界。他才鬆了,成了一代高人。73歲還能和人散打,並和很多人打,不只是推推手而已。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好的機會能做這樣一個夢並體驗到鬆,所以可以知道,楊公的功夫雖然好,卻在教授中也沒有讓學生鬆的措施。這樣不停地叫學生鬆鬆鬆,就和一個指望孩子讀好書的母親,天天在孩子的耳邊的唸叨讀書讀書讀書差不多。只是一廂情願的事。真正要想令學生鬆,是需要措施的!不是靠唸叨的!
據說太極拳能健身,我說這個據說,是因為什麼樣的太極拳才能“健身”,這一點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很多打太極拳的人其實並沒有更加健康,反而練傷了身體,這不是危言聳聽,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因此傷了膝蓋,這還是好的,嚴重的還不止如此,但真正的太極拳是不但能“健身”,更能養生的,所以練太極拳者很長壽,這就是為什麼遠在王宗岳寫《太極拳論》時已可有耄耋禦眾之形容,但現在能用以“健身”的太極拳,如果真是太極拳,那就是很大的浪費了,就好像用龍蝦去餵貓,龍蝦是名貴食淆,不是只能作為貓的食糧,太極拳是養生的妙品,哪裡只是用以“健身”的普通運動 !
太極拳的傳播本來主要是依賴名師的後代,但名師的後代卻很少特別出色的,這也是一個很突出的現象,只要你不帶偏見,你一定會看到名師後代的太極功夫遠不能和他們的祖先比。
另外,我們還看到第一代的名師都不止是師從一人的,而他們的後代卻大部份除了本家的功夫之外,很少再有外求了。這是否也是一個令他們的技藝無法全面的可能?道理很簡單的,繼承一個人的功夫,是只會少而不會多的。一代代下來,買少見少是自然的事。太極拳的名師後代的悲劇其實名師們本身負有很大的責任,有人說那是因為名師們不肯傳教的關系,本人認為這倒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份,多半還是其他的原因。本人所遇到的名師和明師都是傾囊相授的,如果學藝不精,那是本人自已的事, 能得知這些道理就是賴於名師和明師的指點的。